德国媒体最近又开始卖力炒作,说中国把稀土当成“战略武器”,还给中国扣上了三顶帽子。意思很直接,就是中国在“垄断”“污染”“勒索”。
可稍微翻一翻事实,真相就很不一样。
稀土是现代工业的“工业维生素”,它不是一种金属,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。它的神奇之处在于,能大幅提升各种材料的光、电、磁性能,从手机屏幕到导弹制导系统,都离不开它。
到2024年,中国的稀土储量达到4400万吨,占了全球的一半,产量更是全球的七成,冶炼和分离更是没人能比。全球90%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工作,都在中国完成。
而且,中国已经做出了一个完整的稀土产业链,从挖矿、冶炼、制造永磁材料,到最后的终端产品,一套全包。而且国内两大巨头——中国稀土集团和北方稀土,掌握着85%的开采指标和90%的冶炼产能,还直接参股了缅甸、澳大利亚等海外资源。你说影响力大不大?
德媒的第一条指控,是中国的稀土优势是靠破坏环境换来的。他们不说别的,只盯着这块说。不过,稀土开采确实会对环境造成影响,但这是全球都面临的共性问题,日本挖,污染;美国挖,也污染。
中国这些年可不是不管不顾。比如,新的电驱开采技术,把浸取剂的用量降了很多,大大降低了水污染,氨氮排放减少了95%。环境保护是个长期事,但中国在环保升级上的力度,已经比很多国家更快更狠。
德媒的第二条指控,说西方也有稀土,只是因为环保才不挖,要给自己贴一个“清洁高尚”的标签。听起来挺好,其实真相很简单:他们就算挖,也做不过中国。技术差、成本高、产业链不全,这才是根本原因。
要真说环保,美国最近干的事很典型:他们国内唯一的稀土生产商,现在有人掏着比市场价高一倍的钱来收购他们的产品,这钱谁出?美国国防部。目的很明确——就是为了抗衡中国市场的力量。至于环保,他们真着急了,你信他们会停下?
第三条指控,说中国用稀土“勒索全球”。这个帽子扣得更大。可事实摆在那,中国对稀土的“卡口”政策,都是在美西方先对中国科技、贸易动手之后采取的反制措施。本质是自保,不是主动掐别人脖子。
而且管控的重点,主要是军用领域,比如高纯度氮、镓等材料,防止这些东西流出去,转手就出现在武器上,不管是乌克兰战场,还是中国家门口的海域。民用稀土呢?大门敞着,中国对美国的稀土出口量还在增加。
这场争议的背后,其实是供应链的不安全感。德国的声音,只是西方一个合唱的音符。美国、日本、欧盟,现在都在做一件事——稀土供应链去中国化。
可问题是,稀土不是大米,种下去就能收。没有几十年的技术积累、专利储备、完整的产业链,就算你开了矿,也炼不出高性能的材料。短期内,离开中国,他们就会发现产能和质量全都掉水里去了。
中国这边的步子反而走得越来越快。上游原料开采,到中游冶炼分离,再到下游的终端应用,比如新能源汽车、风力发电、军事装备,中国的产业链越来越牢固,国际话语权也在同步增加。
如果你把这放进大背景去看就更清楚了——稀土只是一个缩影。今天的全球工业体系,本质就是复杂的分工和博弈,你在芯片上卡别人,别人就会在稀土上防你。这并不是什么“谁坏谁好”的问题,而是一个完全现实的资源与技术竞争。
德媒的叙事,当然方便——只要说中国“威胁”,自己面对的就不叫短板,而叫被迫牺牲。但他们真要想改变现状,就得问问自己有没有全链条的能力。
你可以发现,美国为了芯片产业,大手笔撒钱,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补链。他们在稀土上完全落后,中国是几十年累出来的优势。就像一场马拉松,他们在起跑后半小时才出发,还想三两步追上。
所以很多时候,西方的稀土话语,不是研究技术方案,而是舆论先行。先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可能对全球下狠手的玩家,然后给自己的产业政策找合理性和急迫感。这样一来,不管砸多少钱在矿山上,选民都更容易接受。
但讽刺的是,现实里的稀土流向说明了一切——中国的市场份额没被削弱,反而在一些环节因为国外需求反弹,还在增长。稀土出口的车间灯火通明,和新闻里的“封锁全球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
这就像家里没盐了,有人指着邻居骂,说他迟早不给你,可眼下你每天还是端着碗去借。
安联配资-合法配资公司-深圳股票配资-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